別讓痠痛綁架你的音樂!建立健康的練習循環

別讓痠痛綁架你的音樂!建立健康的練習循環

在小提琴學習的路上,我們常常只專注於技巧和音準,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:我們的身體健康

我收到許多琴友的提問:為什麼姿勢都對了,肩膀還是痠痛?練習應該持續多久才有效?甚至連下巴和牙齒都會痛,這是怎麼回事?

這些問題非常關鍵!因為我一直深信,不健康的身體,絕對拉不出健康、流動的聲音。 今天,我們就來為大家建立一套「健康練習循環」的三大心法。


一、 建立核心觀念:我們為什麼會痛?


所有練琴造成的痠痛,幾乎都來自兩個根本原因:「不必要的緊張」與「錯誤的施力」。


1. 你的身體不是健美先生


拉小提琴,應該像武術大師打太極,全身的力量是流動的、放鬆的,而不是像健美先生一樣,把每一塊肌肉都繃得死死的。一旦你開始緊繃,力量就會卡住,痠痛就隨之而來。


2. 鎖顎式夾琴是錯誤的


特別是有網友提到「下巴和牙齒會痛」,這幾乎百分之百是來自於你下意識地用「夾」和「咬」的力氣去固定琴。

  • 正確觀念: 請記住,小提琴是靠「頭的重量自然放下」來穩定的,你的下巴只是輕輕靠著腮托。

  • 錯誤警訊: 當你需要用到牙齒的力量時,代表你全身的力量傳導肯定在某個地方卡住了,最常見的元兇就是聳肩


二、 三大心法:建立健康的練習循環


了解了疼痛的原因後,我們該怎麼辦呢?我提供「健康練習循環」的三大心法給大家:


第一法:練習前 —「動態暖身」,不是靜態拉筋


很多人問,練習前要不要伸展?要,但要做對!

  • 為什麼要動態暖身? 練習前,我們的肌肉是冷的,如果你去做那種長時間的靜態拉筋,反而容易受傷。我們要做的是「動態暖身」,讓關節和肌肉先「活動開」。

  • 如何操作? 輕輕地、慢慢地繞繞肩膀(向前幾圈、向後幾圈);轉轉我們的手腕、活動一下手指。這不是在做體操,只是在溫柔地告訴你的身體:「嘿,我們要準備開始工作囉!」

  • 時間分配: 大概花個 3-5 分鐘就夠了。那種把筋拉開的靜態伸展,請留到練完琴後再做。


第二法:練習中 —「番茄鐘原則」,拒絕無效練習


有網友問:「高手好像都可以不休息練2小時,這樣會受傷嗎?」我的答案是,對絕大多數人來說,會!而且效率非常低!

  • 為什麼要休息? 當你持續練習不休息,你的專注力會下降,肌肉會累積乳酸。身體為了代償,就會開始用錯誤的方式施力,這就是受傷的開始。

  • 番茄鐘法: 我非常推薦大家使用「番茄鐘練習法」。去設定一個 25 或 30 分鐘的計時器,在時間內,你要百分之百專注。

  • 關鍵在於中斷: 時間一到,鬧鐘一響,立刻放下琴! 起來走動 5 分鐘,喝口水、上個廁所、看看遠方。讓你的身體和精神都重新開機。這樣短時間、高專注的練習,效果絕對遠勝於長時間的無效磨練。


第三法:練習後 —「輔助放鬆」,善用你的工具


那練習後肩膀手還是很緊,可以用刮痧板或筋膜槍嗎?

  • 輔助定位: 練完琴後,如果你覺得某些部位特別緊繃,適度地用筋膜槍或刮痧板放鬆,是非常好的。但請記住,它們是「輔助」,是幫助你「恢復」的工具。

  • 找出元兇: 如果你發現,你「每天」都需要靠筋膜槍才能繼續練琴,那問題絕對不是你的肌肉,而是你練習時的姿勢和施力方式出了根本性的問題

  • 解決之道: 這時候,你必須回頭去檢查、去錄影、去找老師調整,找出那個讓你緊繃的元兇,才能真正解決疼痛。


總結:人琴合一的目標


我們追求的是「人琴合一」的放鬆狀態,而不是跟自己的身體對抗。請大家一定要記得,你的身體,才是你最珍貴、最無法取代的樂器,請一定要好好對待它。


看大妍老師直播解說更多